市第五小学教师赛音朝克图,作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文书法的第三代传承人,以笔为桥梁、以墨为纽带,将蒙古文书法艺术融入现代教育体系。这种创新实践不仅有效传承了民族文化,更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注入了时代活力,在文化浸润中谱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崭新篇章。
蒙古文书法作为草原文化的艺术瑰宝,其创作体系以笔、墨、纸为基本载体,形成独具特色的软笔(毛笔)与硬笔(竹笔、羽翎、骨签)双轨书写系统。这种艺术形式尤为独特的是其竖式结构体系——通过字首、字中、字尾的呼应形成“字母骑字母”的形态特征,造就了修长舒展的字形轮廓与均匀流畅的线条韵律。尤为精妙的是,在动态平衡的布局中,每个字符既保持独立形态又形成视觉连绵。千变万化的结体样式宛如草原纹饰般充满生命力,最终构建出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的审美意境,成为兼具文字功能与艺术价值的文化载体。
赛音朝克图与蒙古文书法的相遇,始于草原文明的基因传承。在驼铃声声的牧区生活中,他自幼便对蒙古文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份初心驱使他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潜心钻研蒙古文书法的技艺和文化内涵。随着艺术认知的深化,他愈发意识到,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这门承载着游牧文明密码的活态遗产,正面临着代际传承的断层危机。这种认知促使他从单纯的技艺传承者转型为文化守护者,以笔墨为舟楫,在传统与现代的激流中守护着民族文化的DNA。
赛音朝克图在市第五小学执鞭三十载。作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2017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第五小学开办蒙古文书法课。他深知,孩子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未来和希望,从娃娃抓起,才能让蒙古文书法这门艺术源远流长。
赛音朝克图从最基础的握笔姿势、笔画顺序,纠正孩子们的错误
赛音朝克图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为孩子们授课
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为孩子们教授蒙古文书法。在课堂上,赛音朝克图总是耐心地指导孩子们,从最基本的握笔姿势、笔画顺序,到运笔的力度和节奏,他都一一示范,不厌其烦地纠正孩子们的错误。他讲解每个字母的形态特点,以及在不同字体中的变化,让孩子们感受蒙古文书法的严谨与美妙。他将蒙古文书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穿插在教学中,让孩子们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门书写艺术,更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赛音朝克图的学生王如平说:“赛老师在我心中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老师,答应我们的事会尽量做到。课堂上也非常有趣,一步步教会我们蒙语文书法,他像一盏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多年来,赛音朝克图已教授了数百名学生
在他的教导下,孩子们从最初的好奇,逐渐转变为热爱。有的孩子在课余时间还会主动练习,遇到问题就向他请教。看着孩子们的进步,赛音朝克图感到无比欣慰。多年来,他已教授了数百名学生。这些孩子在他的影响下,不仅掌握了蒙古文书法的基本技巧,更在心中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他们带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将这份团结与和谐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除了在学校授课,赛音朝克图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
除了在学校授课,赛音朝克图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展示蒙古文书法的魅力。他的作品线条收放合度,形态自如,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受到众多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赞赏。通过参与各类活动,赛音朝克图深刻认识到,各民族文化虽然各具特色,但在本质上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蒙古文书法与汉文书法等其他民族书法艺术,共同构成了中华书法艺术的丰富内涵。它们之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通过交流互鉴,能够不断丰富和发展各自的艺术形式,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赛音朝克图也深知,传承蒙古文书法艺术,仅凭他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参与到这门艺术的传承中来。因此,他也积极与其他书法爱好者交流合作,共同探讨蒙古文书法的发展之路。
赛音朝克图课余时间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
赛音朝克图说:“蒙古文书法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是蒙古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接纳的见证。我喜欢书法,蒙古文书法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在蒙古文书法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喜爱蒙古文书法。我也期待着,蒙古文书法这门独特的艺术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连接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 。”
主办:二连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二连浩特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25010034 蒙ICP备06004680号
蒙公网安备15250102000125号 联系电话:0479-7511517
邮箱:elzwgk@163.com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
发布日期:2025-04-23 09:51
来源: 二连浩特市融媒体中心
朗读市第五小学教师赛音朝克图,作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文书法的第三代传承人,以笔为桥梁、以墨为纽带,将蒙古文书法艺术融入现代教育体系。这种创新实践不仅有效传承了民族文化,更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注入了时代活力,在文化浸润中谱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崭新篇章。
蒙古文书法作为草原文化的艺术瑰宝,其创作体系以笔、墨、纸为基本载体,形成独具特色的软笔(毛笔)与硬笔(竹笔、羽翎、骨签)双轨书写系统。这种艺术形式尤为独特的是其竖式结构体系——通过字首、字中、字尾的呼应形成“字母骑字母”的形态特征,造就了修长舒展的字形轮廓与均匀流畅的线条韵律。尤为精妙的是,在动态平衡的布局中,每个字符既保持独立形态又形成视觉连绵。千变万化的结体样式宛如草原纹饰般充满生命力,最终构建出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的审美意境,成为兼具文字功能与艺术价值的文化载体。
赛音朝克图与蒙古文书法的相遇,始于草原文明的基因传承。在驼铃声声的牧区生活中,他自幼便对蒙古文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份初心驱使他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潜心钻研蒙古文书法的技艺和文化内涵。随着艺术认知的深化,他愈发意识到,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这门承载着游牧文明密码的活态遗产,正面临着代际传承的断层危机。这种认知促使他从单纯的技艺传承者转型为文化守护者,以笔墨为舟楫,在传统与现代的激流中守护着民族文化的DNA。
赛音朝克图在市第五小学执鞭三十载。作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2017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第五小学开办蒙古文书法课。他深知,孩子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未来和希望,从娃娃抓起,才能让蒙古文书法这门艺术源远流长。
赛音朝克图从最基础的握笔姿势、笔画顺序,纠正孩子们的错误
赛音朝克图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为孩子们授课
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为孩子们教授蒙古文书法。在课堂上,赛音朝克图总是耐心地指导孩子们,从最基本的握笔姿势、笔画顺序,到运笔的力度和节奏,他都一一示范,不厌其烦地纠正孩子们的错误。他讲解每个字母的形态特点,以及在不同字体中的变化,让孩子们感受蒙古文书法的严谨与美妙。他将蒙古文书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穿插在教学中,让孩子们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门书写艺术,更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赛音朝克图的学生王如平说:“赛老师在我心中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老师,答应我们的事会尽量做到。课堂上也非常有趣,一步步教会我们蒙语文书法,他像一盏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多年来,赛音朝克图已教授了数百名学生
在他的教导下,孩子们从最初的好奇,逐渐转变为热爱。有的孩子在课余时间还会主动练习,遇到问题就向他请教。看着孩子们的进步,赛音朝克图感到无比欣慰。多年来,他已教授了数百名学生。这些孩子在他的影响下,不仅掌握了蒙古文书法的基本技巧,更在心中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他们带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将这份团结与和谐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除了在学校授课,赛音朝克图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
除了在学校授课,赛音朝克图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展示蒙古文书法的魅力。他的作品线条收放合度,形态自如,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受到众多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赞赏。通过参与各类活动,赛音朝克图深刻认识到,各民族文化虽然各具特色,但在本质上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蒙古文书法与汉文书法等其他民族书法艺术,共同构成了中华书法艺术的丰富内涵。它们之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通过交流互鉴,能够不断丰富和发展各自的艺术形式,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赛音朝克图也深知,传承蒙古文书法艺术,仅凭他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参与到这门艺术的传承中来。因此,他也积极与其他书法爱好者交流合作,共同探讨蒙古文书法的发展之路。
赛音朝克图课余时间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
赛音朝克图说:“蒙古文书法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是蒙古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接纳的见证。我喜欢书法,蒙古文书法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在蒙古文书法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喜爱蒙古文书法。我也期待着,蒙古文书法这门独特的艺术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连接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 。”
主办:二连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525010034
蒙ICP备06004680号 邮箱:eldzzw@163.com 联系电话:0479-7523179
承办:二连浩特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蒙公网安备15250102000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