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2021年上半年第三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 |||
索引号: 111525010116633280/2021-02532 | 发文字号: | ||
发文机构: 市发展改革委 | 信息分类: 统计分析 其他 | ||
概述: 2021年上半年第三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 |||
成文日期: 2021-07-29 | 公开日期: 2021-08-19 | 废止日期: | 有效性: |
2021年上半年第三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大纾困惠企政策推进落实力度,着力培育三产新动力,市场活力不断激发,全市第三产业经济运行良好,上半年我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04亿元,同比增长8.4%。
一、2021上半年重点行业运行情况
(一)消费市场稳步增长。全市居民消费和市场活力逐步提升,尤其餐饮消费增长明显。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84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商品零售完成8.17亿元,同比增长10.2%;餐饮收入完成1.67亿元,同比增长34%。
(二)交通运输业持续增长。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停运部分路线的恢复运行,交通运输业呈稳步增长态势。上半年,我市交通运输总货运量累计完成1281万吨,同比增长7.08%;其中公路货运量累计完成102.5万吨,同比增长4%;航空货运量累计完成83.5吨,同比增长183.1%;铁路货运量完成1178.5万吨,同比增长7.4%。总客运量累计完成18.64万人次,同比增长14.85%,其中公路客运量累计完成5.54万人次,同比下降15%,航空客运量累计完成5.3万人,同比增长18.6%,铁路客运量累计完成7.8万人次,同比增长48.9%。
(三)文化旅游市场稳步回升。上半年,我市接待旅游总人次27.5万人次,同比增长17.3%,当月接待国内旅游人次6.08万人次,同比增长104.2%。旅游业总收入累计实现5.52亿元,同比增长4.3%。
(四)金融业稳健运行。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0.57亿元,同比增加10.6亿元,增长9.63%:本外币贷款余额80亿元,同比减少9.97亿元,下降11.07%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投放企业贷款15亿元,本外币企业贷款余额65.6亿元,占到各项贷款的81.9%;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8亿元,占到各项贷款的42.2%。6月末融资担保在保余额7355万元、支持户数377户,为辖区“三农三牧”、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服务。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1600万元,贷款户数685户,农户70户。
(五)对外贸易形势良好。今年以来,我市采取有力措施助力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加工铜矿粉、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外贸企业生产积极性较高,主要进口商品货量稳定增长,推进口岸外贸持续发展。上半年,二连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完成994.2万吨,同比增长2.2%。二连口岸进出口贸易额完成165.9亿元,增长47.2%。
(六)房地产业健康发展。2021年上半年,商品房开发建设项目6个,规划建筑面积172846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18亿元,截止6月底完成投资0.85亿元。由于受房地产去库存影响,全市房地产项目减少,上半年够入库条件的仅有1个;入库纳统的4个房地产项目基本完工并在以前年度实现销售,导致今年的房地产销售面积呈下降态势。商品房销售256套,46545平方米,同比销售面积下降4.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95套28917平方米,同比销售面积下降20.5%,销售均价2440元/平方米,同比下降8.9%;非住宅销售61套17628平方米,同比销售面积下降44.1%,均价3587元/平方米,同比下降15.4%;全市商品房库存5769套,面积550272平方米,同比库存面积下降13.5%;二手房住宅成交395套、42254平方米,同比销售面积下降0.8%;二手非住宅成交52套、7274平方米,同比销售面积下降0.4%。
(七)第三产业税收较快增长。目前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经济逐步恢复,税收稳步增长,上半年,我市第三产业实现全口径税收收入20895万元,同比增长52.14%;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税收11394万元,同比增长59.87%;住宿及餐饮业实现税收40万元,同比下降54.02%;房地产业税收2479万元,同比增长49.52%;金融业实现税收1527万元,同比下降3.78%;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实现税收3011万元,同比增长112.8%。
二、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今年以来,受蒙古国疫情影响,我市口岸旅客通道关闭,进出境旅游人员锐减,极大地冲击了相关产业发展; 大型批发市场关停,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主体市场生产经营仍然困难较大; 近年来新型网购方式的流行,极大地助推了线上消费增长,对实体零售的消费形成了较大冲击,对我市传统购买力分流明显。
(二)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及货运代理等行业,产业层次较低、结构单一,抵御政策变动经济下行压力等风险能力弱,导致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一直低位徘徊。
(三)今年以来,受蒙古国疫情持续蔓延影响,公路ロ岸管控措施日益增强,完成年度进出口货物量的目标难度较大。原油、铁矿石、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制造业、投资建设企业成本;国内大部分铁路口岸拥堵,公路口岸受限,口岸货疏运不畅。随着中欧班列运作的逐步成熟,贸易企业对其认知度越来越高,从事进口木材、纸浆等市属贸易企业甚至贸易代理企业搭乘中欧班列向外转移情况进一步加剧。
(四)我市企业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居多,大中型企业占比低,缺少重大项目带动,实体经济承接金融支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依赖抵押物,缺少真正结合口岸边贸企业实际的信贷产品;担保行业发展滞后,我市担保机构规模小、资本金少、担保能力弱,难以与国有商业银行合作,亟需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清收压力仍然大,抵债资产处置难。
三、2021下一步工作措施建议
(一)做好促消费利好政策的落实,深挖有效需求,促进三产消费增长。进一步落实国家、自治区出台的促消费各项政策,在文旅、餐饮、汽车、家电及养老、育幼等方面将更多利好政策落实。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有效对冲疫情影响。推进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深入挖掘消费新领域,创新发展文化旅游消费,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带动商品和住宿餐饮消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设计咨询、电子商务、新兴消费等领域培育发展批特色集聚区和产业集群。要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如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吸引力,发展夜间经济、智能消费等新增长点。引导居民消费实现线上和线下相融合,促进引导消费回流。要挖掘培育新消费热点,紧跟当前服务消费的发展趋势,丰富我市服务产品的种类,改善消费环境,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发展。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促进服务消费。扩大文化旅游市场消费,壮大文化旅游市场,增加娱乐、购物等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提升旅游综合消费水平,建成批有影响、有实力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基地。
(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步伐,不断扩大有效供给。以创新引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立足能源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抓有效投资,加大项目谋划力度,瞄准未来产业和技术,积极引进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高端高新项目;加强重点行业投向引导,优化投资结构;在振兴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基础上,加快旅游、物流、文体娱乐、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推动服务业行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为我市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动力。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公路ロ岸货运车辆规模,抑制运输费用高涨,满足货运通关市场需求。
(三)制定有效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口岸贸易繁荣发展。千方百计扭转市属贸易规模下降趋势,针对重点市属贸易企业开展跟踪包保服务专项行动,围绕企业需求,制定“一企一策”措施,在稳定外贸品类、规模基础上,支持其做大贸易量,培育市属外贸龙头企业。改善口岸通关条件,推动中欧班列二连浩特集结中心项目,公数口岸矿产品货运专用通道项目、口岸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改造目、铁路口岸出入境边检查验区功能提升项目、智慧口岸信息化综合指挥中心、无人驾驶货运通关等项目早日实施。跟进国内、国际贸易大形势,加快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二手车出口交易市场申报争取力度,实现多渠道支撑市属贸易发展的局面。
(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做大做强本土品牌。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努力改变“四多四少”状况。以创新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完善支持现代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鼓励引导引入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对接合作,加大绿色品牌电商网络销售,推动更多“蒙字号”优质产品走出去,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将总部在外的产业活动单位争取在当地注册落户,包括大数据企业、集团公司等。
(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综合服务保障。落实全区营商环境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进一步强化协调服务。鼓励银行开发切合口岸实际的金融信贷产品,优化审批流程,落实好各项金融惠企政策;发挥政银担合作优势,做大融资担保规模,加大融资担保行业对小微企业、“三农三牧”的融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二是充分培育有效需求,实现融资精准对接。建立完善金融机构与全市重点项目、市场主体融资需求精准对接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金融稳企业、保就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做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加强与监管部门、自治区联社沟通,持续推动农合行不良贷款处置和股权治理工作。
(六)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切实优化营商环境。下大力抓营商环境,持续施策解决制约我市发展的营商环境问题,对发展壮大到定规模及参与高新技术领域投资的企业,建议给予奖励支持。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下一步,我市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统筹推进中蒙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一体建设、错位发展,加强与蒙俄及陆桥沿线城市的务实合作,以二连浩特一乌兰察布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力争在贸易、投资、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用足用好用活向北开放政策,加快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力促进出口加工业规模化,边境文化旅游业特色化,清洁能源业绿色化,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标题 | 2021年上半年第三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
---|---|
索引号 | 111525010116633280/2021-02532 |
发文机关 | 市发展改革委 |
发文字号 | |
信息分类 | 统计分析 其他 |
成文日期 | 2021-07-29 |
发布日期 | 2021-08-19 |
2021年上半年第三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大纾困惠企政策推进落实力度,着力培育三产新动力,市场活力不断激发,全市第三产业经济运行良好,上半年我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04亿元,同比增长8.4%。
一、2021上半年重点行业运行情况
(一)消费市场稳步增长。全市居民消费和市场活力逐步提升,尤其餐饮消费增长明显。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84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商品零售完成8.17亿元,同比增长10.2%;餐饮收入完成1.67亿元,同比增长34%。
(二)交通运输业持续增长。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停运部分路线的恢复运行,交通运输业呈稳步增长态势。上半年,我市交通运输总货运量累计完成1281万吨,同比增长7.08%;其中公路货运量累计完成102.5万吨,同比增长4%;航空货运量累计完成83.5吨,同比增长183.1%;铁路货运量完成1178.5万吨,同比增长7.4%。总客运量累计完成18.64万人次,同比增长14.85%,其中公路客运量累计完成5.54万人次,同比下降15%,航空客运量累计完成5.3万人,同比增长18.6%,铁路客运量累计完成7.8万人次,同比增长48.9%。
(三)文化旅游市场稳步回升。上半年,我市接待旅游总人次27.5万人次,同比增长17.3%,当月接待国内旅游人次6.08万人次,同比增长104.2%。旅游业总收入累计实现5.52亿元,同比增长4.3%。
(四)金融业稳健运行。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0.57亿元,同比增加10.6亿元,增长9.63%:本外币贷款余额80亿元,同比减少9.97亿元,下降11.07%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投放企业贷款15亿元,本外币企业贷款余额65.6亿元,占到各项贷款的81.9%;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8亿元,占到各项贷款的42.2%。6月末融资担保在保余额7355万元、支持户数377户,为辖区“三农三牧”、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服务。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1600万元,贷款户数685户,农户70户。
(五)对外贸易形势良好。今年以来,我市采取有力措施助力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加工铜矿粉、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外贸企业生产积极性较高,主要进口商品货量稳定增长,推进口岸外贸持续发展。上半年,二连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完成994.2万吨,同比增长2.2%。二连口岸进出口贸易额完成165.9亿元,增长47.2%。
(六)房地产业健康发展。2021年上半年,商品房开发建设项目6个,规划建筑面积172846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18亿元,截止6月底完成投资0.85亿元。由于受房地产去库存影响,全市房地产项目减少,上半年够入库条件的仅有1个;入库纳统的4个房地产项目基本完工并在以前年度实现销售,导致今年的房地产销售面积呈下降态势。商品房销售256套,46545平方米,同比销售面积下降4.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95套28917平方米,同比销售面积下降20.5%,销售均价2440元/平方米,同比下降8.9%;非住宅销售61套17628平方米,同比销售面积下降44.1%,均价3587元/平方米,同比下降15.4%;全市商品房库存5769套,面积550272平方米,同比库存面积下降13.5%;二手房住宅成交395套、42254平方米,同比销售面积下降0.8%;二手非住宅成交52套、7274平方米,同比销售面积下降0.4%。
(七)第三产业税收较快增长。目前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经济逐步恢复,税收稳步增长,上半年,我市第三产业实现全口径税收收入20895万元,同比增长52.14%;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税收11394万元,同比增长59.87%;住宿及餐饮业实现税收40万元,同比下降54.02%;房地产业税收2479万元,同比增长49.52%;金融业实现税收1527万元,同比下降3.78%;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实现税收3011万元,同比增长112.8%。
二、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今年以来,受蒙古国疫情影响,我市口岸旅客通道关闭,进出境旅游人员锐减,极大地冲击了相关产业发展; 大型批发市场关停,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主体市场生产经营仍然困难较大; 近年来新型网购方式的流行,极大地助推了线上消费增长,对实体零售的消费形成了较大冲击,对我市传统购买力分流明显。
(二)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及货运代理等行业,产业层次较低、结构单一,抵御政策变动经济下行压力等风险能力弱,导致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一直低位徘徊。
(三)今年以来,受蒙古国疫情持续蔓延影响,公路ロ岸管控措施日益增强,完成年度进出口货物量的目标难度较大。原油、铁矿石、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制造业、投资建设企业成本;国内大部分铁路口岸拥堵,公路口岸受限,口岸货疏运不畅。随着中欧班列运作的逐步成熟,贸易企业对其认知度越来越高,从事进口木材、纸浆等市属贸易企业甚至贸易代理企业搭乘中欧班列向外转移情况进一步加剧。
(四)我市企业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居多,大中型企业占比低,缺少重大项目带动,实体经济承接金融支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依赖抵押物,缺少真正结合口岸边贸企业实际的信贷产品;担保行业发展滞后,我市担保机构规模小、资本金少、担保能力弱,难以与国有商业银行合作,亟需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清收压力仍然大,抵债资产处置难。
三、2021下一步工作措施建议
(一)做好促消费利好政策的落实,深挖有效需求,促进三产消费增长。进一步落实国家、自治区出台的促消费各项政策,在文旅、餐饮、汽车、家电及养老、育幼等方面将更多利好政策落实。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有效对冲疫情影响。推进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深入挖掘消费新领域,创新发展文化旅游消费,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带动商品和住宿餐饮消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设计咨询、电子商务、新兴消费等领域培育发展批特色集聚区和产业集群。要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如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吸引力,发展夜间经济、智能消费等新增长点。引导居民消费实现线上和线下相融合,促进引导消费回流。要挖掘培育新消费热点,紧跟当前服务消费的发展趋势,丰富我市服务产品的种类,改善消费环境,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发展。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促进服务消费。扩大文化旅游市场消费,壮大文化旅游市场,增加娱乐、购物等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提升旅游综合消费水平,建成批有影响、有实力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基地。
(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步伐,不断扩大有效供给。以创新引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立足能源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抓有效投资,加大项目谋划力度,瞄准未来产业和技术,积极引进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高端高新项目;加强重点行业投向引导,优化投资结构;在振兴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基础上,加快旅游、物流、文体娱乐、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推动服务业行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为我市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动力。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公路ロ岸货运车辆规模,抑制运输费用高涨,满足货运通关市场需求。
(三)制定有效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口岸贸易繁荣发展。千方百计扭转市属贸易规模下降趋势,针对重点市属贸易企业开展跟踪包保服务专项行动,围绕企业需求,制定“一企一策”措施,在稳定外贸品类、规模基础上,支持其做大贸易量,培育市属外贸龙头企业。改善口岸通关条件,推动中欧班列二连浩特集结中心项目,公数口岸矿产品货运专用通道项目、口岸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改造目、铁路口岸出入境边检查验区功能提升项目、智慧口岸信息化综合指挥中心、无人驾驶货运通关等项目早日实施。跟进国内、国际贸易大形势,加快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二手车出口交易市场申报争取力度,实现多渠道支撑市属贸易发展的局面。
(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做大做强本土品牌。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努力改变“四多四少”状况。以创新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完善支持现代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鼓励引导引入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对接合作,加大绿色品牌电商网络销售,推动更多“蒙字号”优质产品走出去,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将总部在外的产业活动单位争取在当地注册落户,包括大数据企业、集团公司等。
(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综合服务保障。落实全区营商环境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进一步强化协调服务。鼓励银行开发切合口岸实际的金融信贷产品,优化审批流程,落实好各项金融惠企政策;发挥政银担合作优势,做大融资担保规模,加大融资担保行业对小微企业、“三农三牧”的融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二是充分培育有效需求,实现融资精准对接。建立完善金融机构与全市重点项目、市场主体融资需求精准对接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金融稳企业、保就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做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加强与监管部门、自治区联社沟通,持续推动农合行不良贷款处置和股权治理工作。
(六)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切实优化营商环境。下大力抓营商环境,持续施策解决制约我市发展的营商环境问题,对发展壮大到定规模及参与高新技术领域投资的企业,建议给予奖励支持。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下一步,我市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统筹推进中蒙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一体建设、错位发展,加强与蒙俄及陆桥沿线城市的务实合作,以二连浩特一乌兰察布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力争在贸易、投资、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用足用好用活向北开放政策,加快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力促进出口加工业规模化,边境文化旅游业特色化,清洁能源业绿色化,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标题: 2021年上半年第三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 |||
索引号: 111525010116633280/2021-02532 | 发文字号: | ||
发文机构: 市发展改革委 | 信息分类: 统计分析 其他 | ||
概述: 2021年上半年第三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 |||
成文日期: 2021-07-29 | 公开日期: 2021-08-19 | 废止日期: | 有效性: |
标题 | 2021年上半年第三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
---|---|
索引号 | 111525010116633280/2021-02532 |
发文机关 | 市发展改革委 |
发文字号 | |
信息分类 | 统计分析 其他 |
成文日期 | 2021-07-29 |
发布日期 | 2021-08-19 |
发布日期: 2021-08-19 04:03
来源: 市发展改革委
朗读2021年上半年第三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大纾困惠企政策推进落实力度,着力培育三产新动力,市场活力不断激发,全市第三产业经济运行良好,上半年我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04亿元,同比增长8.4%。
一、2021上半年重点行业运行情况
(一)消费市场稳步增长。全市居民消费和市场活力逐步提升,尤其餐饮消费增长明显。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84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商品零售完成8.17亿元,同比增长10.2%;餐饮收入完成1.67亿元,同比增长34%。
(二)交通运输业持续增长。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停运部分路线的恢复运行,交通运输业呈稳步增长态势。上半年,我市交通运输总货运量累计完成1281万吨,同比增长7.08%;其中公路货运量累计完成102.5万吨,同比增长4%;航空货运量累计完成83.5吨,同比增长183.1%;铁路货运量完成1178.5万吨,同比增长7.4%。总客运量累计完成18.64万人次,同比增长14.85%,其中公路客运量累计完成5.54万人次,同比下降15%,航空客运量累计完成5.3万人,同比增长18.6%,铁路客运量累计完成7.8万人次,同比增长48.9%。
(三)文化旅游市场稳步回升。上半年,我市接待旅游总人次27.5万人次,同比增长17.3%,当月接待国内旅游人次6.08万人次,同比增长104.2%。旅游业总收入累计实现5.52亿元,同比增长4.3%。
(四)金融业稳健运行。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0.57亿元,同比增加10.6亿元,增长9.63%:本外币贷款余额80亿元,同比减少9.97亿元,下降11.07%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投放企业贷款15亿元,本外币企业贷款余额65.6亿元,占到各项贷款的81.9%;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8亿元,占到各项贷款的42.2%。6月末融资担保在保余额7355万元、支持户数377户,为辖区“三农三牧”、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服务。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1600万元,贷款户数685户,农户70户。
(五)对外贸易形势良好。今年以来,我市采取有力措施助力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加工铜矿粉、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外贸企业生产积极性较高,主要进口商品货量稳定增长,推进口岸外贸持续发展。上半年,二连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完成994.2万吨,同比增长2.2%。二连口岸进出口贸易额完成165.9亿元,增长47.2%。
(六)房地产业健康发展。2021年上半年,商品房开发建设项目6个,规划建筑面积172846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18亿元,截止6月底完成投资0.85亿元。由于受房地产去库存影响,全市房地产项目减少,上半年够入库条件的仅有1个;入库纳统的4个房地产项目基本完工并在以前年度实现销售,导致今年的房地产销售面积呈下降态势。商品房销售256套,46545平方米,同比销售面积下降4.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95套28917平方米,同比销售面积下降20.5%,销售均价2440元/平方米,同比下降8.9%;非住宅销售61套17628平方米,同比销售面积下降44.1%,均价3587元/平方米,同比下降15.4%;全市商品房库存5769套,面积550272平方米,同比库存面积下降13.5%;二手房住宅成交395套、42254平方米,同比销售面积下降0.8%;二手非住宅成交52套、7274平方米,同比销售面积下降0.4%。
(七)第三产业税收较快增长。目前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经济逐步恢复,税收稳步增长,上半年,我市第三产业实现全口径税收收入20895万元,同比增长52.14%;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税收11394万元,同比增长59.87%;住宿及餐饮业实现税收40万元,同比下降54.02%;房地产业税收2479万元,同比增长49.52%;金融业实现税收1527万元,同比下降3.78%;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实现税收3011万元,同比增长112.8%。
二、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今年以来,受蒙古国疫情影响,我市口岸旅客通道关闭,进出境旅游人员锐减,极大地冲击了相关产业发展; 大型批发市场关停,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主体市场生产经营仍然困难较大; 近年来新型网购方式的流行,极大地助推了线上消费增长,对实体零售的消费形成了较大冲击,对我市传统购买力分流明显。
(二)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及货运代理等行业,产业层次较低、结构单一,抵御政策变动经济下行压力等风险能力弱,导致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一直低位徘徊。
(三)今年以来,受蒙古国疫情持续蔓延影响,公路ロ岸管控措施日益增强,完成年度进出口货物量的目标难度较大。原油、铁矿石、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制造业、投资建设企业成本;国内大部分铁路口岸拥堵,公路口岸受限,口岸货疏运不畅。随着中欧班列运作的逐步成熟,贸易企业对其认知度越来越高,从事进口木材、纸浆等市属贸易企业甚至贸易代理企业搭乘中欧班列向外转移情况进一步加剧。
(四)我市企业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居多,大中型企业占比低,缺少重大项目带动,实体经济承接金融支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依赖抵押物,缺少真正结合口岸边贸企业实际的信贷产品;担保行业发展滞后,我市担保机构规模小、资本金少、担保能力弱,难以与国有商业银行合作,亟需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清收压力仍然大,抵债资产处置难。
三、2021下一步工作措施建议
(一)做好促消费利好政策的落实,深挖有效需求,促进三产消费增长。进一步落实国家、自治区出台的促消费各项政策,在文旅、餐饮、汽车、家电及养老、育幼等方面将更多利好政策落实。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有效对冲疫情影响。推进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深入挖掘消费新领域,创新发展文化旅游消费,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带动商品和住宿餐饮消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设计咨询、电子商务、新兴消费等领域培育发展批特色集聚区和产业集群。要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如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吸引力,发展夜间经济、智能消费等新增长点。引导居民消费实现线上和线下相融合,促进引导消费回流。要挖掘培育新消费热点,紧跟当前服务消费的发展趋势,丰富我市服务产品的种类,改善消费环境,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发展。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促进服务消费。扩大文化旅游市场消费,壮大文化旅游市场,增加娱乐、购物等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提升旅游综合消费水平,建成批有影响、有实力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基地。
(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步伐,不断扩大有效供给。以创新引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立足能源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抓有效投资,加大项目谋划力度,瞄准未来产业和技术,积极引进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高端高新项目;加强重点行业投向引导,优化投资结构;在振兴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基础上,加快旅游、物流、文体娱乐、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推动服务业行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为我市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动力。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公路ロ岸货运车辆规模,抑制运输费用高涨,满足货运通关市场需求。
(三)制定有效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口岸贸易繁荣发展。千方百计扭转市属贸易规模下降趋势,针对重点市属贸易企业开展跟踪包保服务专项行动,围绕企业需求,制定“一企一策”措施,在稳定外贸品类、规模基础上,支持其做大贸易量,培育市属外贸龙头企业。改善口岸通关条件,推动中欧班列二连浩特集结中心项目,公数口岸矿产品货运专用通道项目、口岸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改造目、铁路口岸出入境边检查验区功能提升项目、智慧口岸信息化综合指挥中心、无人驾驶货运通关等项目早日实施。跟进国内、国际贸易大形势,加快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二手车出口交易市场申报争取力度,实现多渠道支撑市属贸易发展的局面。
(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做大做强本土品牌。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努力改变“四多四少”状况。以创新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完善支持现代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鼓励引导引入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对接合作,加大绿色品牌电商网络销售,推动更多“蒙字号”优质产品走出去,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将总部在外的产业活动单位争取在当地注册落户,包括大数据企业、集团公司等。
(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综合服务保障。落实全区营商环境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进一步强化协调服务。鼓励银行开发切合口岸实际的金融信贷产品,优化审批流程,落实好各项金融惠企政策;发挥政银担合作优势,做大融资担保规模,加大融资担保行业对小微企业、“三农三牧”的融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二是充分培育有效需求,实现融资精准对接。建立完善金融机构与全市重点项目、市场主体融资需求精准对接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金融稳企业、保就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做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加强与监管部门、自治区联社沟通,持续推动农合行不良贷款处置和股权治理工作。
(六)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切实优化营商环境。下大力抓营商环境,持续施策解决制约我市发展的营商环境问题,对发展壮大到定规模及参与高新技术领域投资的企业,建议给予奖励支持。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下一步,我市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统筹推进中蒙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一体建设、错位发展,加强与蒙俄及陆桥沿线城市的务实合作,以二连浩特一乌兰察布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力争在贸易、投资、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用足用好用活向北开放政策,加快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力促进出口加工业规模化,边境文化旅游业特色化,清洁能源业绿色化,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上一篇: 我市7月份主要副食品价格监测情况报告
主办:二连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二连浩特市大数据中心 网站标识码:1525010034 蒙ICP备06004680号
蒙公网安备15250102000125号 举报电话:0479-7523179 举报邮箱:eldzzw@163.com